“语言模型与社会语义共建”方法论坛成功举行,探索AI语义机制中的公共性

发布时间:2025-09-02

2025年8月2930日,智维论坛在北京成功举办“语言模型与社会语义共建”方法论坛。本次活动汇聚了语言学、社会学、人工智能、传播理论与语义工程等多个领域的研究者与技术实践者,共同围绕“AI语义机制如何参与社会意义生产”这一核心问题展开跨学科讨论与方法探索,形成若干具有前瞻性、结构性和实践可能的初步成果。

随着生成式语言模型在舆论空间、文化传播、教育语言、政策文本甚至司法领域的广泛介入,语言不再只是人类主观表达的载体,也逐渐成为算法理解、预测、塑造现实的入口与手段。这种技术转向使“语义共建”不再是一个纯粹的语言哲学问题,而成为与制度合法性、社会协商机制、公域边界密切相关的议题。

本次论坛设置了主题演讲、方法对话、语料演练与场景推演四个核心环节。主题发言环节中,多位与会者提出,“语言模型的社会嵌入路径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制度安排问题”。他们指出,模型的语义输出结果往往深受训练语料偏见、语境压缩与语用推断误差的影响,若未经设计即大规模嵌入公共系统,可能对价值分布、文化结构与话语权构成扭曲。与此同时,也有与会者强调,语言模型的快速演化为人类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语义协同可能性,有望在科学传播、语言平权、多语种知识迁移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在方法对话环节,围绕“如何描述AI语言系统中的社会意义生成过程”展开深入讨论。部分研究小组尝试构建“语义参与网格”(Semantic Participation Grid),将社会角色、话语权结构、语义歧义反馈机制整合为模型协同框架,以应对AI语言系统在面对复杂社会语境时的适应性挑战。另一组学者则分享了基于法律文本与政策语言模型进行“语义合法性审查”的实验方案,用以评估AI输出是否在语言逻辑上与原始制度框架保持一致。

在语料演练与场景推演环节中,论坛引入真实社交媒体议题、多语种翻译错误文本与政策生成草案作为测试对象,通过不同模型生成对照实验,引导与会者从“机器误解—语义偏移—公众感知”三步路径进行集体语义校准。该过程不仅揭示了语言模型在现实语境中易于“误读”的风险,也展示了通过人机共校机制提升语言透明度与社会协商能力的实际可行性。

论坛在闭幕环节首次提出“AI语义协商机制构建框架”草案,尝试将语言模型参与公共叙述、制度文本生成与教育表达中的结构角色予以限定化、可协商化与反馈化,力图打破“技术中立”迷思,推动语言模型向“可治理的表达机制”方向转型。

此次论坛的举办,标志着智维论坛在“语言—技术—社会”三重交叉议题上的研究推进进入更具方法深度与制度视角的阶段。未来,智维论坛将持续推动“语义协商”与“模型治理”的结合,设立常态化议题测试机制,发布公共语义健康指数与语言模型社会嵌入评估工具,为AI语言系统的公共性与规范性探索提供结构支撑。

 

智维论坛组委会

2025年9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