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8日,智维论坛在北京未来制度研究中心成功举办“AI与未来社会契约”框架圆桌。此次闭门会议汇聚制度研究者、算法伦理学者、公共治理专家及来自法律、人工智能、政治哲学等相关领域的代表,围绕生成式AI全面介入社会系统之后,原有“社会契约”结构将面临何种调整与再建问题展开深入讨论。
传统社会契约理论以国家、个体、共同体之间的权责划分与合法性协商为基础。但在技术深度嵌入社会制度、语言模型生成政策表达、算法参与公共判断的新时代背景下,这一基础性逻辑正面临重构压力。本次圆桌正是在此问题意识下召集各方,尝试提出“技术介入下的协商制度原型设想”,推动AI治理从伦理框架走向结构重塑。
会议中多位与会者指出,当算法不仅提供辅助决策,而是直接参与价值排序、风险评估甚至共识生成时,我们需要反思“责任”“权力”“协商”这些概念在新制度语境中的适用边界。一位与会学者提出:“生成式AI作为非人类行为者,其所构成的制度代理机制尚未得到清晰定义。我们无法以传统责任划分路径处理其在社会规则中的实质作用。”
圆桌讨论设置了三项交叉议题:“AI行为责任的制度嵌套模型”“公共协商机制的技术接口”“未来契约中的权利演化机制”。在闭门讨论中,与会者尝试构建“结构性责任链条”模型,即将AI视为制度中的分布式代理节点,其输入-输出过程中的判断节点由人类治理者承担协议内嵌控制权,从而实现责任可循、边界可设的治理框架。
此外,会议还就“技术嵌入的合法性来源”展开广泛争论。部分观点强调应在技术部署前设置社会协商与公众参与程序,构建“协商先于部署”的设计流程,防止算法治理绕过民主机制。也有观点指出,面对复杂、实时且不可预测的技术反馈路径,应开发“即时共识生成”机制,使契约不再是一次性达成的协议,而是动态更新的结构过程。
在此次框架圆桌的闭幕阶段,智维论坛首次提出“未来社会契约五维指标草案”,涵盖算法参与比例、公共协商频率、责任接口透明度、技术容错机制与协同演化能力五个维度,为接下来启动的“社会契约机制验证实验”提供基础参数。
未来,论坛将联合研究机构发起“小型社会契约模拟测试”,尝试在教育、医疗、数据治理等领域构建现实语境下的制度演化模型。
智维论坛始终强调,未来社会的可治理性将不再依赖于既有制度的线性扩展,而是依赖于能否在结构上引入新的协商模型与责任逻辑。此次“AI与未来社会契约”圆桌的成功举办,既为理论框架提供重要支撑,也为制度实验积累方向与资源。
智维论坛组委会
2025年10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