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0日,广州市黄埔区召开新闻发布会,正式发布《黄埔区社会工作领域人才及骨干认定服务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办法》共五章二十二条,涵盖人才认定、服务保障、动态管理等环节,形成“选育用留”闭环体系。作为中央社会工作部成立后全国首个覆盖社会工作全领域的人才认定与服务政策,该《办法》通过系统性激励与服务机制创新,为区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注入新动能。
黄埔区委社会工作部部长、区委“两新”工委书记陈文聪介绍,《办法》聚焦为民服务意识、解决基层治理难题的能力以及凝聚群众的本领,突破以往仅关注专业社工、社区专职人员的局限,将社会工作人才科学细化为七大类别,包括优秀村(社区)工作者、优秀镇街社会工作领域人员、优秀社会建设观察员、优秀社工、优秀志愿者、优秀物业管理工作者、优秀市民骨干,覆盖社会工作全领域。
《办法》强调人才骨干服务社会的实际能力,突破传统人才评价体系中的学历、职称门槛,重点考察实际工作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水平,突出群众认可的认定标准,让“在社区能扛事”的人才被看见。《办法》不仅覆盖人才本人,更惠及其配偶、子女、父母,服务延伸至“上管老 下管小”,有效增强人才归属感。
《办法》提出,采用“3+2”模式进行社会工作领域人才骨干的推荐和认定。“3”指的是人才认定实行人才自荐、单位推荐和群众10人以上联名推荐三种方式。“2”指双公示制度。人才骨干推荐结果实行“所辖区域公示+社会面公示”双重监督,通过更广大范围的监督,突破传统公示制度的局限与盲区,确保人才认定成为经得起检验的“阳光工程”。
“预计3年内将培育200名社工人才,带动更多人参与到社会工作领域,让尊重和支持社会工作人才成为全社会的良好风尚。”黄埔区委组织部副部长、黄埔区人才工作局副局长马琳说。
志愿者在开展垃圾清理等志愿服务。李剑锋 摄
作为市民骨干代表,邱小华组建秋枫、妈妈、秋林等多支义工队,通过义剪、义缝、组织表演等形式,年均服务超2000人次。“干了这么多年志愿服务,我太清楚政策支持对社会服务的重要性。”邱小华表示,有了明确的人才认定标准,不仅能吸引高校社工专业毕业生、心理咨询师等专业人才加入,还能让社会资源更精准地对接需求,《办法》推动服务走向专业化、规范化。
“下一步,我区将建立动态服务机制,持续优化服务措施,让更多‘社会建设观察员’‘社工工匠’‘志愿达人’‘社区能人’等脱颖而出,共同书写社会治理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陈文聪表示。